以前睇過巴菲特致股東的信,佢對於債券呢類貨幣資產有以下comment:
//2001-2011年,美國國債的複合年回報率為5.7%,這5.7%的回報中,有1.4%要納稅,另外的4.3%已經被通貨膨脹侵蝕了,也就是說過去十年的美國國債投資僅僅保留了當初的購買力。如果投資者還把利息當成收入使用而沒有再滾存投資,實際上就是一直在消耗原來資金的購買力,根本談不上是投資。債券、貨幣基金、按揭、存款等「標明特定貨幣的投資」最大的危險就是面臨通脹帶來的購買力損失。曾經有一段時間這些產品的回報足夠補償損失有餘,但在現在貨幣寛鬆的環境之中再也找不到了。//
果陣睇完造成左一個刻版印象,就係呢啲回報由貨幣量決定嘅投資產品係唔好的,佢會受通脹影響,而股票就係生產性資產,回報由業務收入決定,業務價值固定,貨幣收入會係通脹時相對上升,所以股票係更好嘅產品。
但之後我睇到一個案例:iBond
iBond係通脹掛鈎債券,即係話你用現金買入,佢保你購買力不減,方法係票息率同通脹率掛鈎,由香港政府發行。初時我諗嘅係,保購買力乍喎邊夠啊,果3%回報好雞肋,算數啦屌。但係之後我認識左咩叫杠桿,成個世界就好唔同。
先講啲數據:LTV97%,最大杠桿33倍,杠桿利率2%
咁係咩意思呢?即係話100蚊嘅iBond,你只要用3蚊就可以買到,其餘97蚊銀行會借比你,果97蚊就要比年利率2%,即係1.94蚊。你每年會從100蚊iBond收到3蚊,減左利息之後係1.06,即係話你用3蚊本金每年可以淨袋1.06,年回報有35%(當然未計啲咩費咩費啦,實際上可能得20幾%),仲要唔係paper money係現金落袋。35%嘅回報,就算係80年代支那惡性通脹20幾%都仲頂得住有5~6%回報,邊撚個話會比通脹蝕哂(當然惡性通脹一般會加息,但呢個後話啦)?
咁當然有人會話,傻閪先杠咁大,跌3%就輸凸----但係果陣嘅香港政府有個兆計盈餘嘅庫房,iBond佔庫房極少,要破產違約好撚難,所以你可以期望本金全數歸還,咁佢個trading price就唔會有太大變化,夠你做盡33倍杠桿。
想表達嘅係咩呢?投資產品嘅種類同佢個回報會唔會比通脹蠶食固然有關,但最終起決定因素嘅係投入資金嘅總回報能唔能夠超過通脹率。如果杠桿後回報可以超過通脹嘅,債券就係一個viable嘅投資工具。
可行還可行,咁點解要投資債券先?我認為有三大原因:現金流、確定性、複雜性
先講現金流。債券嘅特點就係定時以現金付息同還本,即係投資嘅盈利以現金方式體現,好處就係你得到更多option。因為佢比你嘅係現金,你係可以支配佢嘅用途;你可以攞尼食野、買airpod、請鐘點執屋、租迷你倉,所有用錢買到嘅野都係你嘅投資回報,同時你可以選擇再投資賺更多盈利,it's all up to you。相對之下,資本增值(比如股票升)就只係papermoney,你無得揀點用啲盈利,除非賣左佢,即係話你嘅選擇就係繼續投資同停止投資二擇一。我認為option係有價值的,同樣係10%回報,現金比資本增值帶來更多option,因此更有價值(巴老認為現金回報有再投資風險,但佢係同緊一間可以持續超越巿場嘅公司比,係機會成本尼,有機會再講)。
再講確定性。投資債券,借款人有法律義務到期還本、定時付息。因此假設公司持續經營嘅情況下,債券回報係確定的、有限的;即使公司破產,債權人都會先於股東拎到清算價值,變相債券永遠有個底係度托住,因此價格相對穩定,就有杠桿空間。相對下普通股只係entitled to 任何剩餘嘅野,如果無剩仲要嘔凸,造成股東收益波動較大;破產嘅話股東一定係渣都無,因為有嘅就唔洗破產,因此股價上落會比債券大(in general啦,港燈股價又會比油債穏定嘅),call margin嘅機會就大左。
再講複雜性。投資債券只要確定公司唔會破產就夠,所以分析起尼比較簡單,只要了解下業務性質、負債情況、現金流狀況基本上就夠,亦因為咁即使係個人投資者都夠時間分析多幾間,分散投資。相比之下股票就必需要清楚明白業務點work、比行業競爭者有咩優勢等等,要做大量嘅數據採集同分析,定量又定性,到最後亦少不免有主觀成分,耗費時間比較多,難以分散。當然如果能夠充分了解、信心十足的話,集中投資係回報高啲嘅。
純粹比較,無話邊個好邊個壞,只係要唔同嘅野有唔同工具合適,但同一間公司尼講:
如果想要穏定現金流收入,投資債券。
如果唔介意盈利上上落落,睇好業務想賺到儘,投資股票。
如果想要穏定現金流收入,投資債券。
如果唔介意盈利上上落落,睇好業務想賺到儘,投資股票。
而個人尼講,時間多就可以研究股票,時間少或者懶就應該投資債券。
請教巴打,如果真係桿到咁盡,債券跌少少就斬。我理解應該係同債券價格有關,而未必代表發債方會破產違約。換言之,香港正苦可以好穩陣,亦唔會違約,但債價都可以(因為其他原因)跌到令人爆倉。唔知我咁諗啱唔啱?
回覆刪除AL